在上篇中,通過順豐的案例說明:優秀不是終點,僅僅是通向卓越的起點。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,唯有“不滿意感知”!在下篇中,我們來分析一下如何做差距分析。
漢捷咨詢從近幾年的管理實踐來看,差距分析最好有三個梯次:
??自己和自己比
??自己和行業領先者比
??自己和標桿企業比
一、自己和自己比
自己和自己比的是實現計劃的執行力,通常包括業績差距、機會差距、能力差距三大類。
?01??業績差距:
實際的經營成果和計劃目標之間的差距,這是企業最熟悉的可視化的差距分析方法,常見分析數據表如表1-1:
表1-1? 業績差距分析表
絕大多數的企業最關注的是營業收入、利潤、凈資產這三個指標,常常用來觀測企業發展情況以及評價管理層的業績績效。
明眼人會發現,上圖表中的觀察指標,并不是一上來就看收入、利潤、資產,而是將重點放在前六個指標上。稍微有點財務經驗的人員都清楚,對于利潤和凈資產指標,人為可調整的彈性空間實在是太大了,但營業收入(代表已獲得的收入)、材料費用(可計算出企業毛利判斷產品附加價值)、庫存(變現能力)、訂單(企業現在及未來的市場狀況)、應收款(資金管理能力)、現金流(企業支付能力)這六個相對剛性的數字,由于它們之間有非常縝密的內部邏輯,很難對某一個數字做假而不在另一個數字上露出破綻。只要控制好這六個關鍵數字,并不斷識別差距有的放矢改進,企業健康發展是有保障的。
機會差距是指企業未來(比如兩到三年之后)績效目標值與當前經營結果之間的差距。
企業發展不可能單單依靠老產品、老客戶、老市場,需要與時俱進開發新產品,拓展新市場和新客戶。在這種情況下,僅僅依靠原有業務模式的自然增長是不可能達到目的,企業必須尋找新的業務設計。
這類涉及新產品、新客戶、新市場、新的經營模式等“新機會”的業務設計,不少企業比較缺失,需要一把手高度關注。漢捷咨詢建議企業由一個專職部門,例如戰略市場部來統籌機會差距的管理工作。這項工作的結論,常常影響最高領導層下一步的決策和舉措。
志大才疏是個人悲哀,有心無力是企業悲戚。很多企業長不大做不強,或者死掉了,并不是看不到機會或者不努力,而是能力欠缺。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穩步發展,不僅需要核心技術,還需要強大的市場營銷能力和對人才的有效管理。能力是立身之本。
所謂“企業能力”,通常包括戰略選擇、業務模式、組織管理、業務流程、管理程序等等。但凡“能力”二字,都沒有捷徑可言。
一個孩子六七歲送進小學到能擁有一技之長作為立身之本,至少需要十年以上培養。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、市場營拓能力、供應鏈整合能力、人才鍛造能力,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積累和創新。這里面除了時間的積累和沉淀,很重要的是要提高認知。
二、自己和行業領先者比
差距分析的第二個層次,是本企業與行業領先企業的對比分析。這類對比,主要目的避免企業陷入“狂妄自大”境地。一些企業看到自己今年的銷售收入增長了10%,利潤比過往也有了明顯進步,就盲目樂觀起來,殊不知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增長了40%。
在與行業領先者進行對比時,通常采用“效率性指標”,比如某產品市場占有率、人均銷售收入、客戶滿意度、新產品平均開發周期、存貨周轉天數等等。
由于競爭對手的產品與我們所在企業的產品高度相似,因此將目光放在“效率”對比上,更便于企業站在行業角度,清醒地看到企業當下取得的良好業績,到底是大風刮來的,還是自己的實力。
只有看清本質不被表象迷惑,從容面對:該敏銳抓住風口時,一定要順勢而為。讓好風憑借力,送我上輕云;遇到市場整體大環境不佳要過苦日子時,沉下心來“練內功”,“咬得了菜根,咽得下黃連”。
只要一直緊緊對標行業內最優秀的頭部企業,保持對行業周期的敏感性,就不會被外部劇烈變化的環境所蒙蔽雙眼,具備通時合變的能力,在行業周期變化中活成真正的“人間清醒”,即不狂妄自大,也不妄自菲薄。
三、自己和標桿企業比
與“標桿企業”對比,是差距分析的第三個階段。華為的研發能力提升,恰恰是歷經這個階段的磨練,站到了全球的第一梯隊。
1998年華為啟動IPD項目,五年過去了,這套東西是否真正幫助華為提升了組織的整體研發實力?華為急需知道答案。2003年IBM咨詢團隊對華為的研發體系進行了一次全面體檢,使用的工具叫TPM(Transformation Progress Metrics變革過程度量)。
TPM評估表:
IBM顧問告訴華為,你們得了1.9分,美國一流的科技公司通常在3.5分以上,而滿分是5分。
這個分數讓華為很多人特不爽,我們努力了幾年才這么一點點分數嗎?隨后IBM顧問講解這個分數是怎么得來的,為什么這么低,原因是什么,讓華為上上下下即汗顏又心悅誠服,任老板立即拍板鄭重訂下了三年之內TPM要向3.5分努力的總目標,管理部門進一步拆解到各業務單元每季度的階段性目標。
從2005到2008年的三年間,華為的營收從83億美元到233億美元,增長了三倍,且海外業績占比高達75%。這種質的飛躍,正是TPM從1.9分逐漸提升到3.6分,華為將“產品經營能力”這塊短板補了起來,成功躋身全球第一梯隊。從1998年引入IPD咨詢項目,到2008年大放異彩,華為的產品和研發能力建造之路,走了整整十年。在這個過程中,那些最重要的能力,是一點點補起來的:
??完善IPD業務框架
??完善了重量級跨部門團隊
??建立了技術體系和產品路標規劃流程
??與質量管理體系融合,建立流程的分層管理模型
???建立了基于組合的投資模型
???建立了SP/BP的經營計劃體系
四、差距分析模板
以上漢捷咨詢簡要介紹了差距分析的三重境界,下面介紹一個模板,可將這三重境界放在一起來進行差距管理。
差距評估表:
絕大多數企業對KPI體系比較熟悉。KPI在“差距分析”時所帶來的價值,更類似于車輛的“儀表盤”,可以對企業整體經營狀況是否屬于“健康良性”進行監測。
漢捷咨詢認為KPI指標一定不能多,選擇的標準是“重要和精準”。我們來看各類機動裝置,比如汽車,事關駕乘人員的安全,如此重要也就三個表盤,顯示五到六個數據,包括車速里程表、轉速表、機油壓力表、水溫表、燃油表、充電表等。指標太多太雜,不僅讓駕駛人員分心,也不利于出現異常時快速定位和排查問題。
企業經營過程,一直遵循“吃著碗里的,守著鍋里的,望著田里的”這三步曲,要以今天收割到的糧食去滋養未來的種子和幼苗。
KPI指標只能告訴我們今天的收成如何,但無法預告明天和未來。而機會差距分析,恰恰讓管理層看到明天的機會和光明,是來自于今天的所思所為:大力引進那些掌握新技術的人才,投資于新技術的研究、新產品的開發、新市場的開拓、新流程建設等等,企業才有未來。機會差距的分析,意義和價值就在于此。高明的管理,是為了順應未來,讓那些不好的事情和可能損失在未來均不要發生。
標桿差距管理,是能力提升最好的方法。這里所說的標桿,通常不限于本行業,而是全球最佳企業。
五、關于差距分析數據收集
漢捷咨詢認為企業在進行差距分析時,普遍反映方法論并不難,難的是不知道競爭對手和行業標桿的數據,即參照物數據的獲取很困難。對于這個難題,的確沒有特別容易簡單的辦法。這世上只要涉及“能力”二字,都沒有速成和簡單易學,否則成功不就是輕而易舉的了嗎?
數據的獲得,企業除了要有專職專員持續收集和分析,更需要向第三方機構購買以及與咨詢公司合作。只要企業認為這事值得,在自己認準的地方“花錢、花時間、花心血”,日積月累的功效,回頭一看,已遠遠甩掉絕大多數不以為然的企業。
國學大師王國維有個非常著名的人生三重境:一重境,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;二重境,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。三重境,眾里尋她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放在差距分析和能力提升,如此貼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