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,越來越多的企業引進或自建了BI平臺,即使還沒有建立的,往往也在IT規劃中提出了BI數據分析系統或BI決策支持系統的設想,而且把BI平臺放在公司IT應用層次的戰略與經營層位置。但是,如果以為構建了BI系統,就實現了戰略管理的IT化或數字化,那就錯了!
一般認為BI(Business Intelligence,商業智能)的概念在1996年最早由Gartner Group提出,認為BI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,通過應用基于事實的支持系統來輔助商業決策的制定。在目前企業實踐中,BI系統主要應用現代數據倉庫技術、線上分析處理技術、數據挖掘和數據展現技術進行數據收集、管理和分析,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用的信息,分發到企業相關人員尤其是管理層,以實現商業價值。BI平臺可以面向不同領域構建不同的BI平臺,如經營BI平臺、研發BI平臺、制造BI平臺等,比如我們在實施ERP、MES等應用系統時,其中都包含相應的BI平臺或模塊。
顯然,在戰略和經營層面,BI平臺主要是通過數據分析與報告,給管理層提供信息,輔助支持決策,不是支撐戰略管理全過程的IT平臺或數字化管理系統。那么支撐戰略與執行的IT應用系統是什么?答案是企業績效管理(EPM,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)系統,如下圖所示:
企業績效管理(EPM)是支撐戰略與執行的一系列管理過程與管理軟件,Gartner Group把EPM簡要定義為:從提升業務績效出發,在企業整體范圍內監控績效的過程。漢捷咨詢認為,企業從戰略到執行(DSTE,Develop Strategy To Execution)的過程實質上是組織的績效管理過程,所以支撐戰略與執行的IT系統稱之為企業績效管理(EPM)系統是合適的。
EPM最關鍵的兩個特征是集成和閉環。所謂集成,就是把企業的經營計劃制定、計劃執行監控、績效管理、預算控制、經營分析等活動有機、有效地集成起來。所謂閉環,EPM通常劃分為六個環節(目標設立-經營模型-經營計劃及預算-KPI監控-經營分析-報表報告)來實現戰略運營過程的閉環管理,以推動經營計劃與預算目標的實現。
然而,各家EPM系統的開發商對系統的框架、范圍、功能模塊沒有標準的界定,各有各的理解,如ORACLE、SAP的EPM系統偏重戰略績效計劃、財務預算、合并報表、BI統計等方面的應用,用友則認為EPM系統包括財務組件、客戶關系管理組、運營與生產管理組件,有些EPM軟件廠商只是提供一些統計分析、報表報告、駕駛艙等功能。總體來說,過去業界各家軟件供應商的EPM系統是不夠全面的,并不能支撐戰略管理的全過程,所以漢捷咨詢依托近二十年在戰略管理領域的研究和咨詢實踐,花了近五年時間自主開發了更全面的EPM系統,即HI-EPM系統,其中HI代表是漢捷自主研發的。HI-EPM系統能夠支撐從戰略到執行(DSTE)端到端的全流程運行,是DSTE戰略管理的IT平臺(IT system of DSTE),我們也稱之為iDSTE戰略管理軟件系統。
iDSTE是面向公司戰略制定、戰略展開、戰略執行運營管理三大環節的應用系統。為了支撐戰略執行運營,iDSTE需要構建戰略執行運營數據倉庫/集市,并及時監控KPI目標完成情況,反映戰略目標與年度經營計劃的完成情況,輔助管理者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,所以iDSTE系統中本身就包括了經營BI平臺,如下圖所示:
對于已經構建了經營類BI平臺的企業,在實施iDSTE平臺時,可以集成為一體或者建立數據、應用接口。一般來說,企業建立經營BI平臺過程中,由于BI廠商或自己的IT部門雖然擅長BI技術,但對戰略管理不熟悉,沒有梳理DSTE領域的4A(BA/IA/AA/TA)架構,尤其是業務架構BA、信息架構IA與應用架構AA(技術架構TA一般企業IT部門能夠搞定),也難以幫助企業建立有效的戰略運營數據集市/平臺,這樣建立的經營BI平臺只能滿足部分戰略運營的需要。所以,很有必要從DSTE全局尤其是戰略運營管理的角度,對經營BI平臺進行重構或升級,并與iDSTE平臺的其它應用實現有機的集成。
當前,企業紛紛加強管理數字化建設,戰略管理數字化是其中的關鍵性、集成性環節。漢捷了解到很多企業也通過BI、計劃預算、績效管理等軟件系統支撐戰略管理運行,但這些系統都是局部應用系統,比較散,缺乏集成和打通。所以,漢捷咨詢與漢卓軟件開發了能夠全面支撐DSTE(從戰略到執行)戰略管理流程運行的iDSTE軟件系統,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管理數字化轉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