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某公司進行調研,與一名研發工程師進行訪談。他200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,在這家企業開發新產品開發已有8年光景。問起最近的工作狀態,給了兩個字“郁悶”!他坦言這8年的光景只專注于一兩個產品持續改進,一點兒激情都沒有了。“這兩個產品太老了,搞來搞去也就是這么回事。我已給領導提出來了,我一定要去搞新技術研發,鉆研更新的技術,干更有高科技含量的東西。如果領導不同意,我寧愿跳槽,也不碰手這兩個產品了。”
作者為各行各業的400多家企業做管理咨詢及培訓近十年了,雖說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、經營規模不同、發展階段不同,通過深入的調研訪談發現,在我們中國企業研發管理中,但有一點卻是驚人地相似,即開發工程師身上強烈的“創新情結”。“創新、創新、再創新”是他們永恒不變地追求,甚至在創新的過程中,忘記了客戶是誰,忘記了競爭對手是誰。他們期望進行新的開發領域、新的產品、新的技術,如果脫離了這個“新”,他們似乎就丟失了靈魂。
企業的使命是開發新產品滿足客戶持續成長的需要,通過為客戶創造價值以滿足企業自身成長需要。客戶購買的是新產品,而不是技術。那到底什么是“新產品”呢?只有技術先進的產品才是新產品嗎?
新產品的定義從市場、技術、企業三個角度來定義,可以分為六種:
1.全新產品:是指應用新原理、新技術、新材料,具有新結構、新功能的產品。該新產品在全世界首先開發,能開創全新的市場。它占新產品的比例為10%左右;
2.改進型新產品:是指在原有老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改進,使產品在結構、功能、品質、花色、款式及包裝上具有新的特點和新的突破,改進后的新產品,其結構更加合理,功能更加齊全,品質更加優質,能更多地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要。它占新產品的26%左右;
3.模仿型新產品:是企業對國內外市場上已有的產品進行模仿生產,稱為本企業的新產品。模仿型新產品約占新產品的20%左右;
4.形成系列型新產品:是指在原有的產品大類中開發出新的品種、花色、規格等,從而與企業原有產品形成系列,擴大產品的目標市場。該類型新產品占新產品的26%左右;
5.降低成本型新產品:是以較低的成本提供同樣性能的新產品,主要是指企業利用新科技,改進生產工藝或提高生產效率,削減原產品的成本,但保持原有功能不變的新產品。這種新產品的比重為11%左右;
6.重新定位型新產品:指企業的老產品進入新的市場而被稱為該市場的新產品。這類新產品約占全部新產品的7%左右。
在不少企業,一談起新產品,特別是技術人員,眼睛也發亮了,似乎只有“全新產品”才是名符其實的新產品,才能提起他們的興趣,許多研發人員一生夢寐以求就在于此。可事實上,從上圖也可以看出,人類歷史上90%滿足人類需求促進社會進步的產品并不是所謂的“全新產品”,而是改進的、模仿的、系列型等等的產品。
國內企業整體研發實力最強的深圳華為公司,獲得英國知名雜志《經濟學人》2010年度公司創新大獎,擁有各類專利兩萬多件,但幾乎沒有一項是新原理、新技術、新材料的“首研產品”。華為之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,擠入世界通訊行業第一陣營,依靠的是購買世界最先進“首研產品”專利后,自身企業重點在于工藝、性能、結構等方面的創新,通過整體方案最佳性價比的優勢,贏得了競爭優勢。
國內家電行業的美的電器,在產品開發上從不主動盲目創新,而采用“跟隨策略”,深刻理解相關企業“首創產品”的優點和劣勢后,差異化地開發出更能滿足客戶需求的“好產品”,“后來者居上”更顯勢不可擋的強大威風及實力。美的豆漿機、微波爐、變頻空調都在短短的時間內登上了“霸主”的位置,就在于美的將“模仿型創新”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。
家電巨頭海爾兼并過許多企業,如貴州風華冰箱廠原是兵工廠,后來轉型,開始生產民用冰箱,該企業在市場上難以為繼,請海爾去收購。張瑞敏前往考察,結果大吃一驚:這個廠技術力量十分雄厚,正研究員就有二百多人,優良的技術裝備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。經過兩天的了解,張瑞敏發現問題其實就出在技術水平上,他告訴企業領導,該廠的優勢是技術力量強,劣勢是技術力量太強,技術強大到不知市場在哪里。
風華冰箱廠情景只是大多數中國企業的一個縮影,他們熱衷技術,要不要上一個項目,首先評審的是技術上是否先進,開發出了技術先進的產品,但產品的客戶是誰?競爭對手是誰?卻沒有細致分析過。作為一名產品開發管理資深顧問,我曾在一個企業問他們,“你們開發的這個產品,客戶是誰?客戶有什么要求?客戶購買產品的驅動力是什么?競爭對手是誰?開發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產品相比有什么競爭優勢?如何打敗競爭對手?”他們會面帶難色地說,“郭老師,不好意思,您問的這些問題,我們開發產品前都沒有細致研究過,只知道開發的這個產品技術上是領先的,產品開發出來后我們再找客戶。”
在企業中,我們提倡要以市場為導向開發產品,市場上需求什么產品,公司就開發什么產品,有時這些產品的技術并不一定是世界先進水平,技術人員要有工程商人的意識,所謂工程商人,要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待研發工作,要從對技術成功負責轉換到對市場成功負責,要從技術驅動轉向市場驅動。在華為技術公司,為了完成從技術人員到工程商人的轉變,采取了許多相關的配套措施:文化引導,強調技術商業化,堅決不研發“賣不掉的世界頂尖技術,賣出去的技術才有價值”;沒有市場一線經驗的研發人員不能提拔;成立戰略市場部,主要由技術工程師出身的人員擔任;從市場的角度考核研發人員,考核研發人員不僅僅是技術成功、開發周期維度,更重要的是新產品獲利、上市周期等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