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講一個小故事:
一個晚上,有個人在路燈下找東西。
路人問:“你在找什么?”
他說:“在找鑰匙。”
路人又問:“你在什么地方丟的鑰匙?”
他回答:“在家門口。”
“那為什么不在家門口找?”路人好奇地問。
? ? ? ?“因為家門口沒有燈。”
作為漢捷顧問,在長期的研發管理咨詢工作中發現,許多企業管理者如同路燈下找鑰匙的人一樣,明明是管理出了問題,不在管理上下功夫解決問題,而是寄希望于買個工具來解決問題。當然花錢買工具要比轉變管理理念、學習和掌握管理方法要容易,但問題的關鍵是,路燈下沒有鑰匙,在路燈下找鑰匙只會一無所獲。
工具就是工具,不能替代思想和方法,一些企業在沒有理順業務流程,先引入了工具,結果白白花費了工具的費用和工具推廣的費用。例如,某個組織項目管理混亂,買了價格昂貴的RPM(IBM出的一種項目管理工具),RPM又不會為項目制定合理的計劃、進行有效的項目監控,最后該工具只是成立工時填報工具,用于統計項目成本。還有個企業,軟件需求一直是項目的非常薄弱的環節,然后就買了一個著名的需求管理工具DOORS,但是他們基本上連需求文檔都沒有,DOORS也不會幫助他們挖掘需求、寫文檔,結果昂貴DOORS一直閑置,軟件需求問題也沒有什么改觀。
當一個企業先進行業務流程梳理,并經過一段運行趨于穩定時,可能會發現某些環節需要工具做支持,原有的模板或小工具已不能滿足要求,這時可以考慮引入大型的工具,比如一些項目管理工具,集成了項目計劃和監控;或者測試工具,管理測試計劃、用例、缺陷等等。此時,工具的需求是非常明確的,更有可能選擇一個適合業務流程的工具,有了合適的工具會有助于流程的運行,工具不再成為了擺設。
當一個企業陸陸續續引入一些工具之后,再加上組織原有一些工具,如ERP、OA等,就產生了新的問題:不同工具所包含的信息有重疊部分,如何保證信息的一致性?有的工具需要另一個工具為它提供某些信息,那么二者二者能否互通、并且信息的格式是雙方都可識別的?當有人、特別是管理層需要一些綜合性的信息時,是否能方便地通過一個視圖就能展示出,還是要到各個工具中分別查看?這樣,每個工具局部用起來都很順,但從企業全局來看,每個工具都是一個個信息孤島。
因此,工具的引入在最初就要進行很好的策劃,保證一系列工具是個有機的整體。近些年,叫企業架構(Enterprise Architecture)的概念被提出來, 其作用是將跨企業的、以及企業內部的流程、工具優化成為一個集成的環境,確保有效地管理企業信息,走出信息孤島。
綜上,先引入工具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本末倒置,本來應該是讓工具支撐流程、方便流程的運轉,而不是流程去適用工具。工具的引入要系統地規劃,確保整個組織信息是兼容互通的,避免信息孤島的產生。
最后再講一個小故事:
從前有一天,一個人找到裁縫列維,因為他聽說列維能做出便宜的民族服飾。衣服做好了,這個人試了試,發現衣服根本不合身。
“看,”他說, “上衣后擺太長了。”
“沒問題,”列維回答,并指導他怎樣弓起后背以把上衣松弛的部分挺起來。
“那右邊袖子怎么辦?長了三英寸。”
“沒問題,”列維重復道,并給他示范怎樣斜著身子伸長右臂以使得袖子合適。
“那褲子怎么辦?左腿太短了”。
“沒問題,”列維第三次說道,并上前教他怎樣提起大腿,這樣盡管走路跛得厲害,可是衣服看起來合身了。
沒有太多的抱怨,這個人蹣跚著走上街頭。有個陌生人叫住他問:“打擾一下,我想知道,你穿的是新衣服嗎?”
這個人很高興有人注意他的新衣服,“是的,為什么這么問?”
“哎,我正準備做套新衣服。誰給你做的?”
“列維,沿著這條街一直走。”
“好的,非常感謝。我真應該找列維為我做衣服。”
“為什么?”
“能為你這樣的瘸子做出這么合適的衣服,更別說我了,他可真是個天才!”陌生人說著就匆匆離去了。